“小白礁I号沉船”考古发掘首次尝试夜潜。
今天,“小白礁I号沉船”考古发掘工作正式结束。截至7月5日,共出水器物135件。
昨天,“小白礁I号沉船”与“海上丝绸之路[注: 丝绸之路:简称“丝路”。是指西汉(前202年-8年)期间,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(今西安)为起点,经甘肃、新疆,到中亚、西亚,]”研究专家座谈会在宁波[注: 宁波市-宁波市,简称甬,有时亦简称宁,是中国浙江省第二大城市。宁波母语为吴语宁波话,普通话为官方语言。目前,宁波行政上属于副省级城市,]博物馆举行。专家们认为,这艘沉船为复原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。
第一次夜潜围着沉船转了一圈就上来了
昨天,出现在座谈会上的水下考古队长林国聪,与之前刚进驻小白礁时相比,明显又黑了一圈。
他告诉记者,这次考古发掘,他们首次尝试了夜潜,这在全国范围内,也是第一次。
事实上,夜潜风险比较大,这也是水下考古一直未将夜潜付诸实践的最主要原因。
6月22日那天,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。这天晚上,共有6名水下考古队员下水。“这些队员都是经过夜潜训练的。”林国聪打了个形象的比喻,“这就好比你拿到驾驶证后,才能开车,一样的道理。”
林国聪第一个下水。“夜潜时,能看到比白天多得多的海中生物,让人眼花缭乱。”但也正因为这些海中生物的“捣乱”,导致海水中悬浮物增多,“水下能见度变得很低。”结果,林国聪只能在沉船遗址附近转了一圈就上来了。
尽管有遗憾,但林国聪表示,这也是为科研所做的一次勇敢的尝试。
“小白礁I号”是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宝库
座谈会上,林国聪展示了他们引以为傲的“宝贝”———沉船的平面、立面剖面图。
“这次测量我们采用三维测绘方法,测绘数据直接拷入电脑。”林国聪表示,这也为后期三维模型制作做好了准备。
昨天,围绕在“小白礁I号”上的诸多谜团依然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。
“这艘船的触礁应该不是正常航行的结果。”大连海事大学港口与航运研究所所长孙光圻提出了新的观点,他认为,如果是人为操作疏忽这方面的因素,应该是船头触礁。“现在是尾部触礁,所以应该是遇上恶劣天气了。”
事实上,“小白礁I号”本身就是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宝库。这些秘密或许会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解开,又或许将永远留给我们诸多遐想。
但座谈会上,专家们普遍认为,沉船的发现,至少可以印证一个问题,“当时明州[注: 开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将鄮县分为慈溪、翁山(今舟山定海)、奉化、鄮县四个县,增设明州以统辖之。州治设在鄮县(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)。]港在东亚贸易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。”
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